|
6#
樓主 |
發表於 2008-4-14 14:24:13
|
只看該作者
邁向軟硬合體的新經濟7 o, a5 E+ ~2 Y0 Y m
, O4 T3 n F2 e8 P4 j以下內容轉載自97年3月31日工研院李鍾熙院長於經濟日報A12 版「觀點」專欄內容。- a8 k; a) o8 o; l7 D4 F7 Y, X
! H% |" Y x4 s4 ?% X
過去台灣產業發展多著重於「硬體」而忽略「軟體」,產業界習慣於「看得見、摸得到」的產品製造,強調的是「建廠投資、擴大產值」,這種發展模式雖然曾經締造了輝煌的經濟成長,但也逐漸面臨「微利化」及「產業外移」的困境。其實硬體產品加入了軟體,才會有功能和特色,因此將硬體結合軟體,往往是提高附加價值最重要的方法。
' G3 X, h3 S0 }# P: e7 |
8 I' I, [/ V" H" p% V2 I就以全球熱賣的i-Pod來說,硬體的製造供應僅佔整體利潤的20%,其他附加價值來自於附加在硬體上的軟體,包括應用程式、使用界面、服務平台、系統設計、內容提供、及品牌通路等。再以機器人為例,各種機器人硬體大致類似,製造也不是問題,其主要的差別在於它有多少智慧?能有何功能?這些也多靠軟體來提供。
# _4 t- D, k5 k/ P1 G9 ], ?# b' f' g1 {/ V# T% D, F0 ^6 E% z* X6 j
又如全球最快速的電腦伺服器,其硬體就先在台灣生產製造,運到美國灌上軟體後,才變成價值連城的超級電腦。所以如果說硬體設備是電腦的「軀體」,那軟體就是它的「靈魂」,經由軟體賦予它智慧,才能創造出產品真正的功能和價值。
; t# }( i1 o5 m! a7 U* q; g! {9 W1 h5 T
/ w2 p% h0 v* m8 I2 i; B- N這裡所謂的「軟體」,並不僅止於大家常想到的電腦程式,它還包括了系統概念的整合、應用服務的提供、設計品牌、以及各種形式的內容及智權。台灣產業因多為代工生產,對產品的應用及設計往往不深入了解;且由於水平分工很細,廠商多專注於個別元件,缺少高層次系統整合能力,因此軟體便成了台灣較不重視也不擅長的項目。, i9 |! z- u2 f4 M' V1 m( H
5 h5 }5 I6 l( e: K3 J! v+ d
目前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與電子半導體等硬體製造產業比起來相去甚遠,不但規模小,發展緩慢,在人才、研發及投資也十分不足,因此需要有全新的政策思維和策略,才能改變現狀。4 a9 E9 o; z1 {0 t; [6 d
首先,台灣可以借重既有硬體產業的優勢,來帶動軟體的應用和發展。實力雄厚的電子資訊廠商,若能積極結盟或合併軟體公司,快速提升軟體能力,就可延展自己在價值鏈上的深度。
: F* K6 \4 F* ]; Q% ^6 r2 |) r5 Q2 W# J0 `/ Q0 k: p
例如,近年來聯發科和宏達電都大幅增強軟體能力,由硬體電路設計製造,升級為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及服務(Solution & Services),因而能成功在新興市場搶占一席之地。日前在國際會議中,印度軟體大廠Infosys總裁莫席(Mr. Murthy)就告訴我,他十分羨慕台灣有深厚的硬體產業能與軟體搭配,也希望將來有機會進一步與台灣合作,創造綜效。
, x8 G+ y3 m: ~3 s
% i; l) c9 g/ L; i3 m其次,台灣許多以製造為主的廠商,可以經由軟體的加強,導入「軟性製造」的概念,提升製程效率和精準度。而傳統產業更可以加強產品設計、包裝,結合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及創意,創造差異化,提升附加價值,拓展新市場機會。$ q1 U" }: F7 Q/ E
5 U4 @7 O' o+ ~4 u, e1 Z此外,台灣過去幾年在政府M-Taiwan計畫的推動下,已建立了不錯的資通訊基礎環境,包括寬頻網路的普及、台北無線城市、WiMAX試驗區等,都可以做為發展居家照護、遠距醫療、智慧交通、社區節能、網路學習等新型服務的基礎平台,也是結合製造與服務、帶動軟硬合體新經濟的好利基。8 ?8 ?) j' e4 m; _" }8 U
M; u1 R& p( i( V+ W' ~, F" e6 F9 g
當然,經濟轉型必須靠政府的政策引領與支持。與硬體產業截然不同的是,軟體產業往往不需龐大的土地,也不會帶動大型建廠投資,反而著重在研發、人才、設計、智權及行銷的投入,因此產業指標的訂定、產業環境的提供、效益的衡量、獎勵的項目內容等,均需重新修改擬定。而強化軟體研發及產業發展、鼓勵高風險投資及創業等,也都需要政府的特別重視與支持。
' G8 M& [1 o: p) T7 A$ N/ s- V% z% ?! }& c7 X" x: M
此外,我們須從教育著手,調整各級學校課程及教材,大幅加強軟體人才的培育及創新能力的養成,唯有改變「重硬體、輕軟體」的觀念,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社會及產業水準,邁向高附加價值、軟硬合體的新經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