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mic.iii.org.tw/pop/micnews2_op_new.asp?sno=171&cred=2007/10/25$ b5 z8 [9 m" F
A7 D+ B& u. l. F
顯示系統為重要之人機介面裝置,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需要,應用領域不只消費電子及資通訊產業,亦涵蓋醫療產業、軍事用途等,因此未來除市場需求將持續成長外,與人類生活之關聯亦將更為緊密且重要。5 A) H3 Z8 T$ ?6 _3 U3 j: I3 Z
: X% ]) `4 Y3 f6 _% w9 Z( p未來應用情境
. z8 Q; e6 `; f# ^! T* I# W: d# b- n) \# } A
1.世界各國陸續推動數位電視,根據資策會MIC執行之經濟部ITIS計畫分析,預計在2015年之前,主要國家都將終止類比電視,因此在電視廣播數位化之契機下,家庭內之電視機逐漸替換為薄型電視。而在平面顯示面板之大型化發展下,在公共場所設置之顯示看板亦大幅增加。" [0 w3 y" \. W% R9 `7 ~, j. A
+ ^% K' V# G' A: W$ c) E; u5 V k2.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場發射顯示器(FED)雖然理論上在視角、對比、反應速度等功能或耗電量上,都有優於電漿顯示器和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 LCD)的表現;但由於大型化與量產技術成熟、成本持續下降,TFT LCD逐漸在40吋到50吋的薄型電視市場成為主流,OLED及FED若無法在大型化技術上有所突破,將難與TFT LCD競爭,而只在一些特殊用途上發展。
, U8 P! `, h4 \0 n) W7 n/ H* T2 i8 A
3.電子紙由於具有輕薄、高對比、180度視角、尺寸大小還可自由裁剪或拼合、節省電源,產品設計彈性增大,促使產品朝更多樣化發展,使用習慣亦將隨之產生重大變革。目前已開發出單色產品,應用在電子書、電子價格標籤、廣告看板、電子錶與計算機等產品。而彩色電子紙方面,由於在彩色顯示技術上已取得相當的進展,在未來也將會有相關產品上市,如電子看板、電子手寫板等手持式閱讀器等。
( ~+ L" n0 f v, J6 ?/ }9 D
0 \2 G7 t3 I$ y4 D, c p+ v4.可撓式顯示器是將現有顯示系統基板由硬質玻璃變軟性可撓或可折疊式,成為可捲曲式收放自如,打開時可以是非常大的面積,但收藏起來會像筆一樣,不僅應用方便、想像空間無限,也使生活變有趣簡單。5 h# {4 y5 L3 O' o4 X/ d
8 Z/ b2 \4 F8 J+ F3 q3 c5.未來3D立體影像技術持續發展,將帶動相關應用由原本醫療影像、模擬等特定商業用途,擴大至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如電視、手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掌上遊戲機等,並透過通訊傳輸技術之提昇,實現具臨場感的通信環境,亦即與身處異地的人溝通交流時能達到如同在現場一樣的感覺與環境,應用包括體育比賽觀賞、網上購物、視訊會議、3D導航等。
: R0 r: Q" R$ k+ [9 H" b7 N
5 O! G3 E% H6 ~技術風險5 ]( a& o0 ~: o, d3 T$ I9 k! e
( {0 r, ]5 D" ~. s3 A$ q- c1 q! a目前各技術項目仍有個別之技術瓶頸待突破,為未來發展之風險與重點。
% r, v9 I7 f7 W" j3 n/ N' L: W2 O' ?0 B% B* n3 Z9 `) A S& _# r% _
1.LPD雷射投影技術上仍有所謂「Speckle雷射班點」難題待克服,未來能否成為市場主流產品之一仍待觀察。此外,小型高功能投影機方面,LED發光效率、電池技術將是未來發展重點。
$ n( [ |8 W! \
5 s' k. y- k* U! f* D M3 Z2.FED技術瓶頸在於大面積輝度均勻性、高信賴性製造等技術之突破。OLED的技術最大挑戰在於輝度均勻性、高信賴性製造、長壽命材料等技術發展。近來有機材料部份雖有突破,但生產技術方面進展緩慢,導致成本過高,無法達到競爭水準,在大型化與商品化上仍存在課題。而在TFT LCD、PDP技術成熟,成本持續下降之下,可能喪失進入大尺寸顯示市場的時機,但在光源之應用上仍具潛力。
) d9 Z" s# }8 ~" r* V9 D7 G2 I- F6 ]; I' w+ c
3.電子紙反應速度無法達到液晶的速度,並不適於動畫的應用。一般認為初期適用於各種靜止畫面顯示裝置。而若添加彩色濾光片成為全彩電子紙時,光線又將太弱,為發展電子紙所面臨的挑戰。此外,低成本電子紙材料、可撓式基材、製程信賴性、低耗電等技術亦是關鍵。& l" d6 {, z/ `
% K( D& s, N; u, k
4.可撓式顯示器在基材製程、封裝等技術尚在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仍未見雛型;雖然可撓式顯示器尚不足以取代現有平面顯示器,但如何尋求利基市場逐漸成熟的發展該技術,將是未來的挑戰。
8 i4 i; d0 ?. p0 n* B9 e. d0 |' k( S! H, b8 \4 u5 V. }
5.卡片式可攜電視之技術挑戰在於新一代無線通訊技術標準、多種媒體影音壓縮技術、軟性顯示製程技術等。
! d7 o1 q0 X$ a2 D' J8 B. g
$ p0 s7 k- h; c6.虛擬實境之技術挑戰在於相關軟硬體設備開發,包括頭盔、數位手套、6D滑鼠、位置追蹤器等,及系統與週邊整合技術等。先進電腦人機介面之技術挑戰在於人類簡便溝通介面之開發,其中包含新一代多媒體、使用介面,包含先進語音解譯、自然語言、資訊處理技術等。
. M; n* G2 t; C! ^7 ]8 y3 g6 z: D+ M4 d
7.由技術研發角度來看,本群組表列的顯示技術幾乎關鍵技術全都來自日本,臺灣多數是跟隨技術規格的發展方式。因此未來臺灣倘若開發相關的顯示技術,極有可能侵犯到日本專利,而需付出高額的授權金。若自行投入新顯示技術開發風險很高,可能碰觸其他廠商IP專利地雷,且就算成功研發出來,亦很有可能在眾多的顯示方案中,只淪為叫好不叫座的顯示技術或產品,如此研發成本可能血本無歸,投資新技術難度更甚於過去。
* q- R6 S' T. m9 E
6 z" O8 x$ {% u非技術風險
/ ?/ v4 k) T' T) m, ]& V7 b& e/ P9 V/ y
1.各式顯示裝置,功用上其實只是一被動應用的影像播放器材,它的功能規格能否發揮,還端視輸入何種訊號規格何種影音格式。因此非技術風險,在於市場應用層面的搭配問題。
' {2 H; a- Z+ y
: ?( V, K& V# h8 T: H$ W- j9 G0 S2.各顯示技術應用成形,必須仰賴各領域健全之上下游產業結構,從上游關鍵材料、面板製程、系統整合等廠商支援,構成完整之上下游產業體系,應用市場才能蓬勃發展。上述顯示器應用領域需求人才包括上游材料、面板設計、製造、系統整合、測試等工程師,以及相關軟/韌體工程師等,需要大量且高素質之技術人才,方能竟其功。
/ i3 l& W# v* l9 R9 h' E
1 K7 U7 Y p* B3.此外,科技源於人類基本需求,先進電腦人機界面、虛擬實境、立體影像接收與顯示等應用發展,皆有賴於人因適應工程技術進步,以適應人類心理與生理需求。虛擬實境的頭戴式眼罩顯示器,觀賞時的視角範圍或所視物體失真比例,不容易調整如一般人眼觀看東西的感覺,因此常有穿戴不舒適或觀賞頭暈的問題,亦有待克服。 |
|